87造句网 >地图 >小学生造句 >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5-06-14 作者:87造句网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锦集十一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2

空间几何体的类型

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了封闭几何体。其中,这条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高中数学知识点:几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柱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S直棱柱侧面=c·h(c为底面周长,h为棱柱的高)

S直棱柱全=c·h+2S底

V棱柱=S底·h

空间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体体积

V=abc=Sh

2、柱体体积

所有柱体

V=Sh、即柱体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S和高h的积、

圆柱

V=πr2h、

3、棱锥

V=1/3xSh

4、圆锥

V=1/3xπr2h

5、棱台

V=1/3xh(S+(√SS)+S)

6、圆台

V=1/3xπh(r2+rr+r2)

7、球

V=4/3xπR3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3

一.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要点解析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追击问题: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问题、追击问题)、时间(相遇时间、追击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

二、利润问题

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毛利润=销售额-费用

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100%

三、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利率的换算: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利润与折扣问题的公式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四、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五、增长率问题

若平均增长(下降)数百分率为x,增长(或下降)前的是a,增长(或下降)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1x)b或a(1x)b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5

1、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⑴、S□ABCD=a·h

⑵、S菱形=1/2a·b(a、b为对角线)

⑶、S梯形=1/2(a+b)·h=m·h(m为中位线)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⑴、S△=1/2·a·h

⑵、S△=1/2·P·r(P为三角形周长,r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

3、S正多边形=1/2·Pn·rn=1/2·nan·rn

4、S圆=πR2

5、S扇形=nπ=1/2LR

6、S弓形=S扇-S△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6

第一章有理数

1、大于0的数是正数。

2、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有理数分类: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4、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称为数轴。

5、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②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7、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

8、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数a的绝对值

9、绝对值的三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0、有理数的计算:先算符号、再算数值。

11、加减: ①正+正 ②大-小 ③小-大=-(大-小) ④-☆-О=-(☆+О)

12、乘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

13、乘方:表示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

1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5、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16、科学计数法:用ax10n 表示一个数。(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17、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知识梳理】

1.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反之亦然;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倒数:若两个数的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4.绝对值: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5.科学记数法:,其中。

6.实数大小的比较:利用法则比较大小;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7.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都可以进行,但开方运算不一定能行,如负数不能开偶次方。实数的运算基础是有理数运算,有理数的一切运算性质和运算律都适用于实数运算。正确的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和灵活的使用运算律是掌握好实数运算的关键。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知识点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知识点2: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中一定含有未知数,而且必须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

说明: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用等号把代数式连接而成的式子,且其中一定要含有未知数.

知识点3: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任何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经变形后,总能变成形为ax=b(a≠0,a、b为已知数)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注意a≠0这个重要条件,它也是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2:如果(a+1) +4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__,b________.

分析: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未知数系数不等于0,次数为1. ∴a+1≠0,2b-1=1.∴a≠-1,b=1.

知识点4: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即若a=b,则a±m=b±m.

(2) 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代数式, 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即若a=b,则am=bm.或. 此外等式还有其它性质: 若a=b,则b=a.若a=b,b=c,则a=c.

说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如果ax=bx,那么a=b B.如果(a+1)x=a+1, 那么x=1

C.如果x=y,则x-5=5-y D.如果则

分析:利用等式的性质解题.应选D.

说明:等式两边不可能同时除以为零的数或式,这一点务必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知识点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知识点6:关于移项:⑴移项实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运用.

⑵移项时,一定记住要改变所移项的符号.

知识点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具体解题时,有些步骤可能用不上,有些步骤可以颠倒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写,以简化运算,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

例4:解方程 .

分析: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答本题.

解答:去分母,得9x-6=2x,移项,得9x-2x=6,合并同类项,得7x=6,系数化为1,得x=.

说明:去分母时,易漏乘方程左、右两边代数式中的某些项,如本题易错解为:去分母得9x-1=2x,漏乘了常数项.

知识点8:方程的检验

检验某数是否为原方程的解,应将该数分别代入原方程左边和右边,看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注意:应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计算,不能代入变形后的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多同学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下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专题介绍,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帮助.

一、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

1.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例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300米/分钟,已知A、B两地相距1000米,问甲、乙二人经过多长时间能相遇?

解:设甲、乙二人t分钟后能相遇,则

(200+300)× t =1000,

t=2.

答:甲、乙二人2钟后能相遇.

2.追赶问题:速度差×追赶时间=追赶距离

例2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300米/分钟,已知A、B两地相距1000米,问几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解:设t分钟后,乙能追上甲,则

(300-200)t=1000,

t=10.

答:10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3. 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例3甲乘小船从A地顺流到B地用了3小时,已知A、B两地相距90千米.水流速度是20千米/小时,求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解:设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则有

(v+20)×3=90,

v=10(千米/小时).

答: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

二、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的基本关系:①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②常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

例4已知甲、乙二人合作一项工程,甲25天独立完成,乙20天独立完成,甲、乙二人合作5天后,甲另有事,乙再单独做几天才能完成?

解:设甲再单独做x天才能完成,有

(+)×5+=1,

x=11.

答:乙再单独做11天才能完成.

三、环行问题

环行问题的基本关系: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快者路程-慢者路程=环行周长.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甲路程+乙路程=环形周长.

例5王丛和张兰绕环行跑道行走,跑道长400米,王丛的速度是200米/分钟,张兰的速度是300米/分钟,二人如从同地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分钟二人相遇?

解:设经过t分钟二人相遇,则

(300-200)t=400,

t=4.

答:经过4分钟二人相遇.

四、数字问题

数字问题的基本关系:数字和数是不同的,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同.

例6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小1,这个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互换后,它们的和是33,求这个两位数.

解:设原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x,则十位数字为x+1,根据题意,得

[10(x-1)+x]+[10x+(x+1)]=33,

x=1,则x+1=2.

∴这个数是21.

答:这个两位数是21.

五、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的基本关系:①获利=售价-进价②打几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几 例7某商场按定价销售某种电器时,每台获利48元,按定价的9折销售该电器6台与将定价降低30元销售该电器9台所获得的利润相等,该电器每台进价、定价各是多少元?

解:设该电器每台的进价为x元,则定价为(48+x)元,根据题意,得 6[0.9(48+x)-x]=9[(48+x)-30-x] ,

x=162.

48+x=48+162=210.

答:该电器每台进价、定价各分别是162元、210元.

六、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的基本关系:溶液浓度=,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浓度

例8用“84”消毒液配制药液对白色衣物进行消毒,要求按1∶200的比例进行稀释.现要配制此种药液4020克,则需要“84”消毒液多少克?

解:设需要“84”消毒液x克,根据题意得

=,

x=20.

答:需要“84”消毒液20克.

七、等积变形问题

例1用直径为90mm的圆柱形玻璃杯(已装满水,且水足够多)向一个内底面积为131×131mm2,内高为81mm的长方体铁盒倒水,当铁盒装满水时,玻璃杯中水的高度下降了多少?(结果保留π)

第9 / 11页

分析:玻璃杯里倒掉的水的体积和长方体铁盒里所装的水的体积相等,所以等量关系为:

玻璃杯里倒掉的水的体积=长方体铁盒的容积.

解:设玻璃杯中水的高度下降了xmm,根据题意,得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八、利息问题

例2储户到银行存款,一段时间后,银行要向储户支付存款利息,同时银行还将代扣由储户向国家缴纳的利息税,税率为利息的20%.

(1)将8500元钱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2%,到期支取时可得到利息________元.扣除利息税后实得________元.

(2)小明的父亲将一笔资金按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2%,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后得本金和利息共计71232元,问这笔资金是多少元?

(3)王红的爸爸把一笔钱按三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3%,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后实得利息为432元,问王红的爸爸存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存几年,期数就是几,另外,还要注意,实得利息=利息-利息税.

解:(1)利息=本金×利率×期数=8500×2.2%×1=187元.

实得利息 =利息×(1-20%)=187×0.8=149.6元.

(2)设这笔资金为x元,依题意,有x(1+2.2%×0.8)=71232.

解方程,得x=70000.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这笔资金为70000元.

(3)设这笔资金为x元,依题意,得x×3×3%×(1-20%)=432.

解方程,得x=6000.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这笔资金为6000元.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7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⑴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⑵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⑶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⑷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提示: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线段相等、角相等,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由此又可与勾股定理联系,可得对角线与边之间的关系,即边长的平方等于对角线一半的平方和。

3、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4、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5、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6、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7、提取公因式步骤: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8、平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平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9、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10、平方根性质:①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的平方根是它本身0。③负数没有平方根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1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区别:定义不同、表示方法不同、个数不同、取值范围不同。

12、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存在条件相同;0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都是0

13、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平方根,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a的负的平方根。

14、求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完全平方数类型:①想谁的平方是数a。②所以a的平方根是多少。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只需找出平方后等于a的正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8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

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9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2=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2+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2-4ac≥0

若b2-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2-4ac<0则无解

若b2-4ac≥0则用公式X=-b±√b2-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2-b2=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0→(a±b)2=0

③十字相乘法

2、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87Zj.COm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5、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0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11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ca=cb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a(b).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 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 解:解出所列方程.

5. 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87zj.com/8/2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