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规矩与爱读后感(热门十二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12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规矩和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1
在我家呢,有一只超级大虫子。她呀,什么都不吃,净吃书。她呐,就是我家排名第二的书迷谢倩倩。她,白嫩嫩的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而有神的大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下,有一张小小的又红又润的小嘴巴。每次我回家时,总看不见表姐那想令人多看几眼的面容;每当我和朋友兴高采烈地玩时,表姐的身影却只是在书房里徘徊。每当我一次又一次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总是会表现出疑惑不解的面容。每当面临这样的情况时,我就会跑到书房里,拉拉姐姐那漂亮的衣袖,装着可怜巴巴的样子:“姐姐,别看书了,快来陪我玩一会儿嘛!”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姐姐只好不经心的应一句:“好啦,好啦,等一下。”“哦!好嘞好嘞!”我高兴得大喊大叫起来,“姐姐要陪我玩喽!姐姐要陪我玩喽,耶!”可过了半个多小时,姐姐却仍然黏在她那最最亲密的书房里。
我那股欢乐劲儿早就转换成不耐烦了。我生气了,又跑进书房催姐姐。姐姐的回答还是一如既往。在家里被誉为小机灵的我,怀疑姐姐可能会再一次骗我。俗话说得好:一次被骗是老实,两次被骗就是傻瓜。我可不是傻瓜,连续被骗两次。于是,我的小脑袋瓜来了个极速大转弯,想出了个好办法。我急匆匆地跑进大姨的房间里,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大姨,依依地说:“大姨,大姨,你让姐姐和我一起玩,好么,好么?”“好,好,好。”大姨眉开眼笑地说。大姨悄悄地、不慌不忙地走到书房,狠狠地批了姐姐一顿。姐姐只好放下最最心仪的食物,离开最最庞大的食物房,与我一起疯狂的玩耍!
这就是我的书虫表姐,你们喜欢她吗?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2
小时候,当我爬上床,爸爸就会给我盖好被子,开始讲故事。每一次,都是一些可爱的小公主和英俊的王子的故事或是国王的故事。有时,爸爸和我会模仿故事里的角色,别人也总能听见我们屋子里那一阵一阵的欢笑声。甚至有时我们还会把故事变一变,把角色转换成我们自己,让情节更贴近生活。
上幼儿园后,我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绘本了。其实也不全认识书上的字,只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图说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公主与王子、国王和皇后的故事,因为那时候总觉得书里面的故事真美好。那时候,爸爸看着我对着书本自说自话时,会在一旁欣然微笑。
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读好多书。我时常会读给我的小弟弟听,而小弟弟会乖乖地坐在沙发上听我读书。爸爸则在一旁看着。小弟弟才十几个月,我想他并不能听懂故事的内容,但他还是会聚精会神地盯着书本,竖着小耳朵听我讲。有时,还会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可能故事的某个字眼触动了他的笑点吧。有时,他会指手画脚地对书上的插图指指点点,叽里呱啦地说着。这时,爸爸总会放下手中的电话,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而我也会被弟弟萌萌的表情给逗得大笑不止。虽然爸爸不再给我读书,但是爸爸总会默默地看着我们。
现在学习的压力比较大,留给我娱乐的时候不多了,但我还是会在空闲的时间抱着书本不停地“啃”,爸爸也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我聊书。书里的内容吸引着我,让我忘了时间与空间,经常是爸爸再三的催促下才放下书本睡觉。
我喜欢读书,书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能让我这棵小树苗茁长成长,但是我更喜欢和爸爸一起读书,因为那是最幸福的事。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3
在我看了,“规矩”这个字眼比较刺激,但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规矩”很重要,也在于每个家长的理解。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说要给孩子禁锢在一个家长画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我探索。具体说来,我的孩子现在两岁两个月,他可以掏马桶水,可以拿着扫帚胡乱扫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动任何东西也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孩子在家瞬间就可以把家弄的乱七八糟,但是我们会在一旁辅助他的安全,告诉他避免发生类似呼叫120的.事件。疯狂玩耍之后,家长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东西收拾好。尽管两岁多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把东西完全摆整齐,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东西放哪。完成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让孩子享受收拾这个游戏的过程。
在我们家,孩子的东西,他可以自主选择玩耍,但是不是他的东西。我会告诉他,你动之前要问问妈妈:“妈妈请问,这个我可以拿吗?”这样做,也是希望他养成尊重人的习惯。当然,我会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尽管有时候看来他的参与就是“帮倒忙”,但是多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大人孩子确实皆大欢喜。热心参与、团队协作,这个也是我比较看重的情商培养之一。
有时候我都在和朋友开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习惯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绩可以不好,只要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就足以。”在我看来,尽管母亲经历了磨难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但是孩子不应该成为母亲的附属品。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不应该是上一辈所奉行的灌输和管教,而是鼓励和引导。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4
我的爸爸是一位经济学博士,平时特别爱读书,家里的书柜里塞满了爸爸的各种书。只要一有空,他就看书,弄得书房、卧室、餐桌旁、茶几上、甚至厕所里都有他的书,为此,妈妈对他很不满,怪他把房间都搞乱了。
有一次,爸爸因为看书太入神,还差点酿成大祸!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妈妈出去买菜,临走前妈妈告诉爸爸:煤气灶上正烧着水,水开后把火关了!
正在看书的爸爸嘴里应了一声,但头却没有从书上抬起。临出门,妈妈不放心地又叮嘱道:别忘了!爸爸自信地说:这点事,没问题!
等我和妈妈回来,打开家门,一股刺鼻的煤气味迎面扑来。妈妈嘴里说着:坏了!,同时一个箭步冲进厨房,关掉煤气灶,迅速把所有门窗都打开,才怒不可遏地冲爸爸大声吼道,你不想活了!
爸爸这才如梦初醒般地从他的书海中出来,也感觉气味不对。
原来,爸爸只顾看书,早把烧水的事抛在脑后。后来,流出的开水把火浇灭了,煤气却沿着灶眼一直往外冒。如果不是我和妈妈及时回来,后果就太可怕了!从那以后,爸爸看书时妈妈再也不敢指望他干活了。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5
本人有幸拜读了江渐名人王涛写的《规矩和爱》,感悟颇深。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学方面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传说。有头悬粱、槌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等。而这些传说构成了中国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儿时,听得最多的也就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不成人。从中可以看出来,望子成龙的中国人,教育孩子,打骂不失为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人很少有人潜心将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告诉国人。江渐名人王涛做到了。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请斧正。
1、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交朋友,不断听取孩子的想法。要让孩子体察出家长的亲和力。给孩子定规矩,并因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规矩。
2、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增强历练,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习惯,行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孩子坐势、走路姿势、睡觉姿势、吃饭、睡觉时间。教育孩子加强团队意识,尊师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体现出平和的学习、工作心态。
4、人生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关键的'一分子,他也有责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会成功的,会苦尽甘来的。同时,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不断的回报社会。
5、谦虚谨慎,虑心学习,知错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调。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6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7
我有一个爱读书的姐姐,她长得也很美,我们全家都喜欢她。
我姐姐很爱读书,每到书店都要拿本书看,就算她上网也是看小说。我的姐姐她每次考试都是90多分,不仅我们全家喜欢他就连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喜欢她。有一次她读书的时候,下课了,姐姐就到读书馆去看书,进去了像是到了知识的海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上课了,可是姐姐却不知道,直到老师叫人把她请回教室来。
我的姐姐虽然是个书呆子可我照样喜欢她,你们喜欢她吗?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8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规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规矩的过程一定要以一个享受和玩的心态来面对。例如刷牙,我都是当着孩子面刷牙,让他参与进来帮妈妈们刷牙,然后趁势告诉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妈妈帮忙。现在,喝奶、漱口、讲绘本、牙线、刷牙、涂护牙素,对我儿子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样,反而他还会告诉妈妈,他要坚持。
孩子兴许生来就是改造父母的。时至今日,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预料到我会成为这样的母亲,我想着就是孩子给我的改变,愈发懂得面对一切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现今社会有很多极端伤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会环境不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人情商能力低的一个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为初入人世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确是情商培养的第一道防线。
也许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贫苦,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作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儿子的朋友。等他成长为一名会快乐生活的'普通人时,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却有了一个年轻、乐观的朋友。想到这些,我就又有些激动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随想随写,胡言乱语,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都只是借鉴,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人施教,用爱去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恩!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9
我与爸爸曾经读过的书,正放在书架上最明显的地方。每当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我最先想起的就是那几本书,就是和爸爸一起读书的时光。
每天晚上六点左右,我和爸爸都在一起读书。我们三个人窝在软软的沙发上,看着那首诗歌。我总觉得好温暖,好舒服。我们说来笑去,真快乐!这本书里隐藏着我与爸爸之间最珍贵的记忆。
特别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很小,我听着爸爸给我读绘书,真的好开心,因为那时候爸爸总是和我在一起。
一天晚上,月光皎洁,我翻来翻去,睡不着。过了一会儿,地板“吱吱吱”地响了起来,房间的门慢慢被打开了,爸爸静悄悄地和我说“一起阅读吧!”我愉快得答应了。我拿着手电筒一起来到了书房,一天接着一天,我们读了好多书。
上了小学,我会自己读书了。我会在洋娃娃与小动物们的陪伴下大声读书,爸爸成了听众,我一点也不孤独。
每当回忆起这些美好的时光,好想再和爸爸一起看书!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10
瘦瘦的个子,戴着一副眼睛,梳着马尾巴,手中拿着一本书,你知道她是谁,她就是我的姐姐,她总是捧着一本书。
一天中午,“要去酒店了!”妈妈连身叫道。“太棒了!太棒了!”我扔下书本,向汽车跑去,姐姐还在书海中遨游,任凭妈妈叫着,她好像没有听到。
“快点走了!”妈妈走进姐姐面前叫道,“哦!”姐姐拿着书本,向汽车走去,来到了我盼望已久的酒店,我马上向表哥、表姐那边跑去,玩得十分开心,笑声也特别地响,可姐姐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认真得读起书来,就像什么声音也听不进去的,直到妈妈大声叫她吃饭了。
“吃完了!”姐姐说完又捧起书来看,我吃完后,小心翼翼地来到她身边,她在自言自语道,“秦兵打起来了。”我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儿,“秦始王死了!”我在想姐姐这样看下去会不会变成书呆子。
在她生活中不只只有一个例子,还有好多好多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就是我的爱读书姐姐。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11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规矩与爱读后感 篇12
我们班里有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他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书,大家都非常喜欢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他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他吧。
他的家很贫困。他的头发黄黄的,像一片秋天的草,脸色不怎么红润,衣服很久,还缝了几个洞,裤子都褪色了。我从来不敢去他家里玩,因为他家有许多苍蝇和蚊子,就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才这样子。
有一次,快要开学了,我去图书馆买一本《学习一点通》的书。我突然发现在人群之中,有一个熟悉的背影,原来他就是那个爱书的同学。我以为他在看一本漫画书,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看一本《作文大王》。他看得津津有味,我并没有打扰他,悄悄地走过,过了两个小时后,我买完书准备回家是,在原来的地方看见他还在看那本厚厚的书。这时他忽然放下书急忙跑去走廊,我好奇的跟在他后面,一看,原来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干巴巴的烧饼,在走廊上吃起来。狼吞虎咽的吃完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看书。
我忍不住地问:“你为什么不买回家慢慢看呢?”他揉揉眼睛回答:“因为我家里穷,所以买不起书。”我听了这一句话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我说:“我买下这本书送给你吧。”他说:“太感谢你了,以后我一定攒钱还给你。”
你们看,这就是那个爱书的同学,难道他还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
欲了解规矩与爱读后感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规矩与爱读后感